服务热线:0571-81060645

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大咖云集!2017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圆满闭幕!
来源: | 作者:201321492800086 | 发布时间: 2386天前 | 18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最新研究和进展,以及促进植物科学改善人类生活等重要工作成果,70+国内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1000+参会代表共同学习探讨。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最新研究和进展,以及促进植物科学改善人类生活等重要工作成果,70+国内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1000+参会代表共同学习探讨。



      大会专题包括:植物基因组与系统演化、组学的分析与应用、植物表观遗传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激素生物学、非生物胁迫适应机理、生物胁迫与植物免疫、光合作用与光信号、复杂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多个领域。

 

      学术大家袁隆平院士、邓兴旺院士、马红院长、黄三文所长、何祖华教授、李德铢院长等为大会进行专场报告,下面请随科技君一起来领略大咖风采: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是基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和重要的进展: 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水稻产量已完成五个阶段飞跃,达到目标产量为 16 吨/公顷。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但科研没有止步,研究人员下一个目标是在 2-3 年内实现每公顷 17 吨的目标。超级杂交稻拥有光明的前景并且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种子发芽与幼苗出土:一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生死决断

邓兴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植物的生命轮回中,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代表着新生命的开始,所以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机制对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至关重要。邓院士实验室针对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有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光诱导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正转录因子和核心抑制因子参与调控,DET1是种子萌发的核心抑制因子。研究人员综合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数学建模等方法,揭示了拟南芥种子的关键前馈环路(triple feed-forward loop),该环路能在黑暗条件下彻底阻止种子萌发,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精确起始种子萌发,同时研究发现乙烯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EIN3对于幼苗出土非常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被强光照射激活的光受体phyB能与乙烯信号通路核心转录因子EIN3蛋白直接相互作用,且同时直接结合降解EIN3的F-box蛋白EBF1和EBF2。通过该蛋白质作用机制,光照迅速切断植物乙烯信号通路,解除乙烯对幼苗形态发育的调控,使得幼苗顶端弯钩和子叶打开扩展,实现出土后的形态发育快速转变,适应出土前后的环境剧变。

 

基于核基因的被子植物深层和科水平系统关系为物种分化时间与形态特征演化研究奠定有效基础

       马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被子植物有 35万多种,包括了所有重要农作物,多种经济植物,还有拟南芥与水稻等主要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研究人员利用核基因序列信息和相关新型分析手段,着重分析主要被子植物分支之间的关系,如十字花科、菊科、蔷薇科等科中的物种关系。他们利用转录组数据和已知基因组序列获取了几百个核基因,并利用这些核基因分析了多个被子植物类群的系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较早分离的一大支,并估算了各大分支的分化时间,为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共进化提供时间上的依据。十字花科的系统研究结果,确定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与包括油菜和多种蔬菜的甘蓝属物种和其他多种适应不同特异生态环境野生物种的关系。蔷薇科研究确定了多个园艺植物与野生植物的亲缘关系,并提出了果实种类的演化历史。

 

蔬菜基因组学

黄三文: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从第一个蔬菜基因组发表以来,十几种蔬菜基因组包含黄瓜、土豆、白菜、西红柿、西瓜、芥菜、辣椒等已完成测序及分析。基因组数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些作物的基因组进化,包括古老的全基因组复制和近期的人工选择。基因组数据也推动了一些重要性状的生物学研究,包括番茄果实发育、瓜类次生代谢和性别决定,以及马铃薯结薯生理。从基因组获得的新知识更新育种家们的工具库,帮助研究人员培育更高产和美味的番茄、兼顾果实品质和叶片抗虫性的黄瓜,以及用二倍体真种子繁殖的马铃薯。基因组+变异组+表型+信息分析工具+新的育种家将成为新一代科学育种模式。

 

植物广谱抗病机制及其与产量性状的互作

何祖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植物的抗病性由两层免疫系统即 PTI(病原分子模式激发免疫)和 ETI(病原效应子激发免疫)调控,前者是基础防卫反应的主要形式,后者为专化性抗病。植物抗病反应与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存在抗性的代价问题(defense cost/trade-off)。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水稻的广谱抗病突变体 ebr1 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表现抗病,同时伴随程序化细胞死亡 (PCD)。研究证明 EIP1 是 EBR1 的专化性底物,并且是水稻 PCD 和 PTI 的重要蛋白,其累积可以激发水稻的 SA 和 JA 免疫途径,而 EBR1 介导的泛素化降解则抑制 PTI 反应,降低植物的自主免疫,有利于生长发育。同时他们的研究还解析了水稻 Pigm 位点持久与广谱抗病性与产量协调的机制,通过长期进化和人工选择,PigmS 基因受严格的表观遗传调控,导致其在叶片、茎秆等病原菌侵染的组织部位表达量很低,因此不会对 PigmR 的抗病功能产生大的影响。这些研究为作物广谱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有效的技术途径。

 

植物DNA barcode 2.0: 从基因到基因组

李德铢: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昆植所研究员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物种准确鉴定是生物多样研究的基石,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植物DNA条形码在2005年被首次提出,在生命条码联合会上提出利用质体rbcL+matK 基因作为核心Barcode。本研究组提出把核糖体ITS加入到植物的核心条形码中,项目组依托种质资源库进行植物DNA条码研究,完成6920种10076份样本74000条DNA条形码。初步建成我国野生植物DNA条码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已完成的DNA条码1.0的识别率达到70%。未来将构建DNA条形码2.0,将会获取全球维管植物417科,中国月2747属共18000种基因组浅层测序数据,构建更加丰富的DNA条码物种鉴定数据库,及种植资源遗传信息数据库。

                  

       杭州厚泽生物也受邀来到现场杭州厚泽生物为大家带来明星产品Qsep100全自动核酸蛋白分析系统和Qsep1生物片段分析仪。